工作時間
早9:00 - 晚18:00
周六日休息
發布日期:2018-02-16 09:41:23 訪問次數:2312
膏藥是目前醫藥行業操作比較火的一個行業,相比其他醫藥行業來說,膏藥行業不僅屬于國家比較支持的中醫傳統行業,并且在隨著大眾消費者的認可,使用量越來越大,并且隨著膏藥越來越正規化,醫院,藥店,終端等等銷售渠道相比其他藥品來說都非常好操作,很受醫藥代理商的青睞,為了大家更方便的了解,下面就具體說一下膏藥。
貼膏療法是中醫臨床中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,它是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、主治與歸經的原則,充分調動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,組成多味藥物的大復方,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。由于膏藥直接敷貼于體表,而制作膏劑的藥物中大多氣味俱厚,再加入辛香走串的引經藥物,通過滲透入皮膚,內傳經絡、氣血、臟腑,起到調氣血,通經絡,散寒濕,消腫痛等作用。由于貼膏治病,操作簡單,取材方便,費用低廉,安全無痛苦,因而最易被人們所接受,加之貼膏治病范圍廣泛,早已成為人們最易接受的治療方法,特別是?;碱i、肩、腰、膝痛等慢性勞損性疾病的中老年人,對膏藥更是情有獨鐘。
膏藥的由來和作用
用膏藥外敷治療疾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早在原始社會,人類的祖先就發現用某些植物的樹葉、樹皮或草莖之類來貼敷傷口或疼痛部位,可以減輕疼痛或止血,甚至能加速創傷的愈合,通過經驗的不斷積累從而產生了貼敷療法。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方《五十二病方》現存283方中,就有用于貼敷的方劑,這也是貼敷療法的最早文字史料。在我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經典《黃帝內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難經》等著作中都有關于膏藥療疾的記載,當時在中醫用藥的五大劑型中,膏是其中之一。膏藥的性能、氣味、厚薄、歸經及藥理作用,直接影響著治病的效果,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相對應的藥物組成配方。正因為貼膏療法突出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特色,所以至今在臨床各科的治療中也占有一席之地。
現代醫學也非常重視研究貼膏療法,證明貼于體表的膏藥能較好刺激神經末梢,通過反射以擴張血管,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,改善病變周圍組織的營養,達到消腫、消炎、鎮痛的目的。有研究認為膏藥能通過貼敷于患處的肌膚,滲透達到皮下組織,在病變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,而發揮出較強的藥性作用。膏藥中有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還能通過神經的反射,調節機體功能,促進抗體的形成,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。同時藥性還能通過皮膚的黏膜,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循環,產生全身性的藥物作用。
膏藥的種類
膏藥的種類繁多,綜合古今膏劑,除去內服煎膏,外用貼膏大致分軟膏、硬膏、敷膏三大類劑型。
軟膏,是用植物油、蜂蠟、凡士林或動物脂肪等作為基質,放入配方中藥,加熱取其有效成分,或中藥研細粉過篩,將藥粉直接摻入基質中調合均勻,可供皮膚使用的半固體劑型。人們習慣稱它為“藥膏”或“油膏”。對皮膚具有保護、濕潤、潤滑作用。也有些膏藥中的藥物可透皮吸收而發揮全身作用。這種劑型藥店有出售,在中醫院運用較多,特色突出,療效肯定,患者樂意使用。
硬膏,是將配方藥物放入適量的植物油中,經煎熬到一定程度后去掉藥渣,放入鉛丹攪勻待稍冷后,切大塊放進冷水中浸泡去火,取出備用的一類近似固體的劑型。使用時需加熱軟化后攤在厚布、牛皮紙或狗皮上貼于患處或穴位的外用膏劑。此類硬膏藥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療作用,根據基質和制作工藝不同,有鉛膏藥、松香膏、橡皮膏、狗皮膏、巴布膏劑等。硬膏劑在中醫院使用較多。
敷膏,是將配制好的中藥粉,用各種液體作基制,調成糊狀及軟膏狀,攤在沙布上貼敷患處或一定的部位。這類劑型制作較簡單,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癥調配使用。
膏藥的制作看似簡單,其實操作起來也很復雜,它需要有經驗的專門從事膏藥制作的藥工來完成,他們不僅懂中藥的炮制加工,更能掌握膏藥熬制的火候、技巧。
膏藥的選用
隨著膏藥理論與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,用膏藥療疾已不再是治療風濕疼痛、筋骨損傷、瘡痬腫毒等病癥的專利。后人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,經過臨床經驗的不斷總結,對膏藥的配方、制作工藝不斷改進,膏藥的療效也大為提高,應用范圍更加廣泛。特別是在劑型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,目前市場上已出現新一代的不同配方膏藥劑型,并已廣泛運用于臨床各科。
根據病情辨證論治,是中醫治病的原則。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適應癥,應該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根據適應癥來選擇用藥。如因感受風寒引起的腰痛、關節痛等,可用狗皮膏藥或追風膏藥以散寒祛風、舒筋通絡、活血止痛;因熱毒郁結引起的癰疽初起時硬結不消、紅腫疼痛的可選用紅腫膏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;膿成久潰不散者,可選用拔毒膏以拔毒消腫、去腐生肌;對風濕痛、腰痛、肌肉痛、扭傷、挫傷等可用橡皮類膏藥以祛風除濕、通絡止痛;對關節疼痛、僵直,肌肉麻木,骨折,傷筋等證可選用萬應膏、消炎止痛膏、活血膏、接骨膏等以行氣活血,松粘止痛、祛風除濕;對體表癰疽、瘡癤、疔的可選用太乙膏、獨角蓮膏、陽和膏、岐黃膏、黃連膏等以消腫止痛,去腐生肌。
在貼膏藥前應選擇正確的貼藥部位,如偏頭痛貼太陽穴;跌打損傷、各種皮膚病等貼敷患處;慢性支氣管炎貼肺俞、天突穴等;胃痛貼脾俞、胃俞或上脘、中脘。另外,有些膏藥必須貼于體表特定部位,如治療小兒寒積腹痛的小兒暖臍膏,必須貼于肚臍上。其次在貼膏藥前,應先用溫水、熱毛巾洗凈患處,擦干后再貼膏藥;紅腫痛部位應先用醫用酒精消毒后再貼膏藥。
使用注意
多數人貼膏藥后并無明顯不適,部分人會感到局部微發熱、發癢,這屬于正常反應,可以不管;如患部發生瘙癢,經輕輕按摩后不能緩解,可將膏藥取下,用酒精涂搽瘙癢部位,再將膏藥加溫貼上;若患部因貼膏藥引起疹子、水皰等過敏反應,應立即將膏藥取下,用鹽水或雷弗奴爾消毒患處,再用紗布包扎;如果水皰大,應到醫院用消毒針管將泡內液體抽出,再作相應處理。為了盡量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,應忌食一些食物,如韭菜、香菜、海鮮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一般來說,膏藥24小時換一次,有的甚至12小時就得換一次,這要根據說明書上的時間和自己皮膚是否有過敏反應而定。用于治療潰瘍創面的膏藥應縮短換藥間隔時間,以5~6小時為宜;兩次貼膏藥之間還應適度清洗患處,清除掉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和傷口中的分泌物之后,讓皮膚適當休息1~2小時再貼。因為皮膚需要呼吸,汗腺、皮脂腺需要排泄。長時間敷貼膏藥,會造成局部溫度高、濕度大、代謝廢物不能排出,而刺激局部皮膚,產生瘙癢等不適。長時間貼膏藥后,容易引起皮膚的過敏性炎癥,出現局部紅、腫、癢、痛,所以膏藥最好別貼太久。為了盡量減少取膏藥時發生疼痛,應在貼膏藥前剃凈患處的汗毛或盡可能避開汗毛較多的地方,或在揭膏藥前將潤膚油均勻涂抹在膏藥的表面,讓潤膚油浸到皮膚與膏藥之間,減弱膏藥的黏性,揭膏藥時就不會疼了。
在貼膏藥期間應注意休息,活動量不宜過大,嚴禁房事,不能用電熱毯、熱水袋敷貼膏藥處,以避免膏藥移位或藥膏滲出而污染衣被、影響療效;女性患者在月經來潮期間,應在腰骶椎或腹部停貼膏藥3~5天;創傷性骨折前期及嚴重皮膚病局部不宜貼膏藥。未用的膏藥一定要密封好后存放在陰涼干燥處,以防藥物揮發。如天氣炎熱,密封后可存放冰箱中,但不宜和茶葉、食品存放在一起。
如因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扭挫傷或關節、韌帶拉傷時,不要立即將膏藥貼于患處,因為這類膏藥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,如傷后即貼不但達不到消腫止痛的目的,反而會使局部軟組織充血腫脹、疼痛加重;對關節扭傷,在皮膚無破損的情況下,應先用冷水沖洗患處或用冰敷患處,使血管收縮,減輕腫脹疼痛現象,待24小時后再熱敷或貼敷膏藥,這樣既可減輕疼痛和腫脹,又可縮短病程。對于孕婦應禁用含有麝香、乳香、沒藥、紅花、桃仁等藥物的活血化瘀膏藥,如追風膏,麝香止痛膏等。
上一產品:如何做到“健康、財富”雙豐收??!
下一產品:醫用超聲耦合劑